通常来讲,猪周期往往沿着“猪价上涨→母猪存栏量增加→生猪供应增加→供给过剩→猪价下跌→母猪存栏淘汰→生猪供应减少→供应短缺”的路径周而复始。
国内猪肉需求相对稳定,因而猪价变化往往由供给波动主导,目前国内猪价大致呈现3年-4年的周期性变化。
一般来说,母猪出生后需育肥4个月成为后备母猪,后备母猪育肥4个月成为能繁母猪,能繁母猪妊娠4个月产下仔猪,接着仔猪育肥6个月方可出栏。即是说,当猪价上涨后,从能繁母猪的补栏到真正能形成生猪出栏,大概需要18个月的时间;反之,当猪价下跌后,同样需要18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能繁母猪产能的调整。
假如没有非洲猪瘟,本轮猪周期的理论低点最早有望于2019年年中到来。上一轮母猪补栏高峰到2017年初才达到高峰。根据上述猪周期理论的推算,2019年上半年才是生猪供应的高峰期。
根据笔者调研,母猪存栏量的快速下降大概始于2018年6月份,按照滞后10个月推算,没有非洲猪瘟影响的话,供给端最快也要在2019年4-5月才会反映。
在疫病发生之前,补栏积极性的下降主要受环保和价格因素的叠加影响。环保方面,养猪其实对环境破坏巨大,这也是2017年以来出现数轮禁养的原因。根据农业部的数据,生猪贡献了每年全国畜禽粪污产生总量的半壁江山,40%的畜禽粪污未得到有效处理和利用。价格方面,2017年以来猪价持续回调,即便是行业内最优秀的牧原和温氏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