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产病害防治错误用药简析
病害防治是水产养殖的关键环节。合理用药、科学防治是提高水产养殖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。当前,水产病害呈多样性和多发性趋势,养殖户在病害防治上常因缺乏认识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。为此在经过多方走访调查的基础上,本文归纳总结了生产中常见的误区,以供同行借鉴。1、发病后用药 水产品因其生长生活的特定环境,在发病初期其症状往往不太明显,加上巡塘工作粗枝大叶就更难察觉,待发现症状时,病鱼常已很少摄食或停止摄食,此时再寻药用药虽能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,但已错过了最佳时机,且已有损失已经无法挽回。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无病先防、防治结合。2、盲目仿照他人,人防我防 许多养殖户虽然认识到预防的重要性,但不知道用什么防、什么时候防、应该怎样防。尤其是一些刚刚从事水产养殖的养殖户,由于缺乏经验,往往盲目的依照周边其他人,认为“他们是老把式,跟他们的学错不了”。殊不知,水产品发病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周期性。如初春、晚秋低水温期容易发水霉病,冬季易发三毛金藻病,而初夏、中秋易发草鱼及青鱼的细菌性烂鳃病、肠炎病和赤皮病等老“三病”,夏季高水温期则是暴发性鱼病的高发季节。因此,应该根据这些病害发生特点,有针对性地预防。盲目的仿照将适得其反、事倍功半。3、“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” 环境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生态系统,水产品的病害发生是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因而病害预防的根本作用机理是改善水环境,抑制病原体,提高鱼体抗病能力。“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”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。正确的做法是必须针对各类致病因子,采取综合措施,进行综合预防。包括彻底清塘、鱼种消毒、定期注水和施用生石灰、科学施肥与投饵、定期内服外治等。4、长期使用同种或同类药物 养殖户在病害防治过程中常会出现这样的困惑:同一种病害使用同一种药,为什么这一次和上一次的效果却大不相同?纠其原因在于水体中如长期使用同一种和同一类药物防病治病,就会使各种致病菌和寄生虫等会产生抗药性,从而降低用药效果。因此最好做到各种有效药物轮换使用和混合使用。但要注意混合使用的药物应无化学反应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