鳜鱼养殖一定要注意“病毒性出血”病,该病又称为“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”,主要是由虹彩病毒引起。
根据以往的病例来看,该病发病急,传染快,死亡率高。发病早期一口塘每天可能死十几尾鱼,发病1周左右,就会迅速爆发,死亡数量达到成百上千条,严重的塘可能会全军覆没。
外部条件变化以及应激是该疾病爆发的诱因,带有病毒的鳜鱼在发病季节对于外部刺激比较敏感,特别是在季节交替、水质变化、气温忽高忽低、昼夜温差大的时候,鱼体应激严重,体质下降,就会导致病毒病高发。
一般出现病毒性出血,会有这几个表征可作为判断:
1、病鱼的鳃丝出现粉红、发白或花斑状。
2、口腔内壁、周围、眼、鳍基充血明显。
3、肝脏肿大、发黄,甚至发白,肾脏、脾脏肿大。
4、胃壁呈斑块状充血,肠道充血发红,肠道充血发红或呈现环状充血。
需要注意的是,将发过病的鳜鱼养殖塘的饵料鱼转移到未发病的鳜鱼养殖池塘,可引发未发病的鳜鱼养殖池塘疾病的爆发。证明饵料鱼可成为疾病传播的媒介。因此,在鳜鱼养殖过程中,投喂饵料鱼的消毒是有必要的。
如何做好平时的防控工作?
1、饵料鱼的消毒处理。对投入到池塘内的饵料鱼在下池前10-30分钟内使用聚维酮碘进行药浴消毒,避免各种病原尤其是病毒的带入。
2、平时加强水质调控、多增氧,稳定水质是关键,避免水变缺氧、减少应激;勤开增氧机曝气。
3、流行季节,避免使用刺激性药物诱发发病;发病期谨慎加水,减少传染。
4、定期保健,加强体质,鱼体质差,加上外部环境变化产生的应激,容易被病毒感染,定期添加胆汁酸+幸福100,保肝护肠,增强体质和抗应激能力,减少病毒感染。
|